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典藏馆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艺博馆 作品义卖捐赠交易对接平台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双年展
友情链接:GSSP金曦奖国际艺术与设计大赛
蔡国强个人专馆LOGO
"杰出艺术作品收藏"专馆 陈幼坚设计作品展

艺术观点-评论

陈幼坚:我要做品味的创造者

信息来源:雅昌艺术网     发 布 者:ybg     发布时间:2022-10-24

他是设计教父,他喜爱收藏,藏品逾千件,对于品味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今,年过七旬的他玩转跨界艺术,成为佳士得“无界”私人洽购展的策展人。他就是著名设计大师陈幼坚。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APP特别对话陈幼坚先生,听听这位设计大师的收藏故事。

12.jpg

最得意的三件收藏:朱铭、曾梵志、公司的logo

雅昌艺术网:您最得意的收藏,您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幼坚:其中一件就是大概10年前我在香港的一个英国画廊收了两件朱铭的木雕。这个木雕真人大小,是1981年他在美国创作的,属于他太极系列的作品。这件收藏是到目前为止是朱铭最厉害的作品,可能在台湾朱铭的博物馆都没有这么大的,全球只有10件,其中两件在我手上。

另外一件收藏就是曾梵志的作品。他住在北京,大概是10年前给我画的肖像,现在挂在我在香港的艺术空间里。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关系,他现在成为国际非常有名的艺术家,这张肖像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还有一件就是我公司的Logo,是一个吉祥物,象征着好运。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表我在这个行里面交流的一种状态,包括我们怎么经过创意跟客户沟通,然后达到营销推广的作用,这也是整个工业里面的一种状态,这三件收藏品我觉得是特别有意义的。

抱着儿童的心态去看待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收藏的魅力在哪里?您在藏品选择上,更注重哪些方面,把它列入到您的收藏体系里?

陈幼坚:经过收藏,我获得和涉及到很多不同的资料数据,不同的历史文化、艺术观念。每个收藏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着我,让我去开启不同的创意。

在收藏里,从材料、造型、颜色会产生很多不同的启发,这是我觉得收藏的魅力尤其是在设计这个行业里面就特别有意义。

因为收藏里包含很多历史文化、工艺,经过收藏,我会更了解一个年代、一个工匠的创意灵感的来源,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收藏是无底的,一直搜索一直挖掘,这个层面是非常广、非常深的,所以你会迷上它,觉得它没有终点,这也是我们做创意最终的一个追求。

对于藏品更注重哪方面,其实我没有偏重。我告诉自己应该有一种儿童的心态,好的创意通常都是干净和原创的,原创的东西是很难获得的。在收藏里面,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维持儿童的心态,这样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我一直提醒自己应该抱着儿童的心态去看待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

我是一个tastemaker

雅昌艺术网:您的身份,其实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包括画廊主,您最喜爱的是哪一个称呼呢?

陈幼坚:我现在在我的日记里面,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我是一个tastemaker,tastemaker中文就是品味的创造者。

雅昌艺术网:您为什么要给自己这样一个身份?

陈幼坚:在这个年代,因为我们追求不同的生活状态,不管做商业也好,我们是热爱生活也罢,大部分人的品味其实并不高,他们只是拿钱去拍卖行买名家的作品。我觉得这不是taste的定义,taste是一种生活的体会,懂得生活才是真正懂得有品味。我收藏东西,会去潘家园的地摊、上海的豫园、还是伦敦、巴黎的地摊,同时也去画廊买东西。收藏的第一步是怎么去体会艺术、体会生活,然后把它们融在一起,可以享受、分享,所以我用tastemaker去形容自己。

雅昌艺术网:您作为一位设计师,在设计上、收藏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您怎样平衡这个关系,您可以例举一两个您的设计中的灵感是来自于您的哪几件收藏吗?

陈幼坚:很多很多。今年大概11月,在米兰一家非常有名的国际出版商会出版一本400页的关于我收藏的东西,分了几个不同的类别,这本书很清晰地呈现我的整个收藏过程。从十来岁到现在,我收藏的类别怎么分成不同的品类,去影响我整个生活方式,以及几十年来,我的创意路途是怎么走过来的。

至于怎么去平衡收藏与设计的关系?我觉得很多事情就是随心而为,我一直是这样的状态。我是一个理科生,从来没有学设计艺术,所以我觉得艺术设计像马拉松一样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怎么去维持创意灵感,我觉得收藏会带来一种推动力。

我还是一个“年轻艺术家”

雅昌艺术网:您除了做设计、做收藏,还有一些自己创作的艺术品?

陈幼坚:我也是一个年轻艺术家,也做装置、一点点雕塑等等,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可以拿到拍卖行去呈现给大家。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说您是“年轻的艺术家”?

陈幼坚:我做大大小小的艺术大概20年,设计是我的主业。当然,我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设计师,经过设计领域去体会艺术的一种状态,艺术带领我不断在设计领域一直走下去。因为有了艺术,我的设计才有更好的深度呈现。

所以艺术是我的营养,一有时间,我会很努力去做。所以说,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年轻艺术家”。

开画廊了解中国的根

雅昌艺术网:我看到您也开办画廊,您当时做画廊的初衷是什么?目前它的经营状况怎么样?您可以简单说一下吗?

陈幼坚:我开画廊开到现在一直亏本。这个亏本的状态一开始我就有心理准备。这个画廊是一个空间、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机会可以让我更多地去接触不同的艺术家,这是我最大的一个初衷。我用这个画廊做艺术、做展览,去理解多方位、多层次不同媒介、不同艺术家的创作。从他们的身上我学会了很多不同看事情的方法、看艺术的方法,这是最主要原因。

我三年前在京都买的一个新房子,它在200多年的戏院旁边,二层楼大概300多平方米,有一个花园。在日本开这个画廊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中国有5000年文化,但很多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像住在香港一样去了解它。在日本,那里所有的文化都来自中国唐代、宋代,所以我的这个画廊是集中在展出日本的工艺,日本的匠人精神。我们都认为他们将5000年中国文化保留得比我们更好。包括中国漆器,中国木雕等等,很多中国工艺都留在日本,维持在了原有的状态,所以我在日本京都这个画廊纯粹是展出日本工艺方面的展览,包括竹子、茶具,还做过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和果子等展览。这些都是跟中国有关系的,我利用这个平台去了解中国的根。

艺术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雅昌艺术网:您有没有特别关注大陆的艺术市场,哪些收藏品类会比较吸引您?

陈幼坚:我第一次去大陆是在1979年以旅游的身份去的。我真正开始做大陆的项目是在80年代,当时北京饭店贵宾楼所有的平面设计是我做的,听说它最近重新在做新的概念,我觉得很好。

从798开始的一片烂地,到现在的草场地等等,一代艺术家从70年代,岳敏君、曾梵志一代艺术家,当时圆明园的画家村有200个艺术家住在那,我跟北京的朋友去拜访他们。当时这些艺术家很穷,每个艺术家的房子里都有一大堆画,每一张才卖1000美金一张。到今天,中国大陆艺术市场百花齐放,受到全球的瞩目,我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艺术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最起码50年、100年还会发展。我们回顾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艺术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受全球的追捧,这个状态有一点疯狂。现在中国大陆最卖钱的艺术家,他们想象不到过去20年可以跑到国际的平台。当然,真正好艺术家,包括蔡国强、张晓刚、刘小东等等,这些艺术家都是非常有实力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家。我觉得在未来的市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会做得更好。当下的年轻艺术家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我很开心看到这样的状态。

雅昌艺术网:您可以说一下,目前香港的艺术市场如何?有一些大陆艺术家作品在进驻香港市场。

陈幼坚:毕竟香港是一个国际市场,中国大陆在过去10年在北京、上海做了很多大型的艺术展览,像香港巴塞尔一样级别的展览。但毕竟香港完全是西方生活的概念,巴塞尔跟所有的拍卖行已经将香港变成一个东南亚最好的、最牛的艺术形象。所以,中国艺术家也逐渐了解到如果要真正达到一个国际艺术家的身份,他一定需要参与到香港的市场。他们的画廊、工作室在香港,每年在香港住一段时间,去感受一种国际生活的概念。

因为毕竟艺术家不可能单纯在本土去呈现自己的创意理念,他一定需要有一个国际的观念。当然,北京、成都、上海这些大城市也是艺术家可以发展大的空间,如果不在大陆之外住上一段时间,你基本上很难了解国际市场对艺术的看法。所以我觉得香港基本上是中国艺术家需要多参与的一个地方,不管是生活在这里也好,在这里开展览也罢,我觉得这个是必须的。

你说香港艺术有什么优势,我觉得如果是讲东西文化结合,这可能是唯一一个地方可以达到、可以呈现的一种状态。

随心而为,以东情西韵的创意呈现

雅昌艺术网:您目前的收藏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您是否对于这些藏品进行过梳理?您认为东方和西方艺术品的收藏理念有什么差异和共性?

陈幼坚:在收藏里,我慢慢走出来并且有一套体系,这个体系在我今年年底在意大利米兰出版的这本书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因为里面有分不同的chapter去呈现我的收藏怎样去影响我的创意。

我出生在香港,从70年代起我在广东打工,我所有的老板都是外国人。他们70年代来到香港,影响了这里的东方文化,包括我们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等等。他们以国外的眼光去欣赏、去体会东方文化,可能我已经不知不觉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去用西方人的眼光去看东方、看本土的文化,我的收藏里面就不知不觉地呈现出一种状态,那就是东情西韵的状态。

如果你问到收藏有什么共同和差异,我真的没有深度去研究,但是唯一可以说就是我尤其感兴趣丝绸之路以前的贸易,呈现的艺术文化。通过我的书,很多都是跟这方面一条线索引发出来。比如我收藏100多年的银器是在香港、上海等地区制作完成,它是怎么经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到了西方,尤其是伦敦、巴黎,后来它是怎么被运回来。我大概有600多套这样的收藏品。

经过这个收藏品,可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上的一种状态,这非常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我曾经在创意、包装、Logo、空间里面都有一个有趣的呈现手法,并且我以一种独有的东情西韵的创意呈现。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去追求差异,我很随心而为。因为我生活在这里,东西文化对我来说,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我深度去体会并收藏,去了解这两方面的差异性,同时去寻找它的共同的状态,并且以一种设计艺术的手法呈现,可以这样说这也是我的一个style。

雅昌艺术网:您作为具有多年收藏经验的藏家,对新藏家有什么收藏建议?

陈幼坚:随心而为。每个人对事情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不同的生长状态。我从心底里面去告诉自己,你喜欢什么东西。比如,你喜欢吃,可以收藏餐具;比如说你喜欢穿衣服,那就收藏衣服;你喜欢包装,就收藏包装;你喜欢银器,那就去收藏。不要去模仿别人的收藏。每一个人心里有不同的爱好,从爱好去选择收藏的方向,这是最好的方法。

同时,去收藏从来不要想着回报收益。如果从收藏开始就想得到回报,你收藏的东西一定没有人关注的,这就没有意思了。

一半天分,一半运气

雅昌艺术网:您作为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对于青年设计师在设计创作上有什么建议?

陈幼坚:我出道非常早,现在年轻人在设计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每年毕业的设计师太多,但是这个创意行业,在深度上很多客户还不了解、不明白、不知道怎么去跟设计师合作沟通。包括我在中国大陆做了20年的创意行业,我知道很多中国大陆的客户缺乏品味,对原创的东西不够尊重,对设计师缺乏尊重,对IP的尊重程度还很低。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着很大的空间,需要面对一大群客户,这是很大的难题。我的建议就是如果在创意设计行业想走出来的话,首先要问一句,你是真正喜欢设计,还是觉得自己有天分?

我觉得在设计界、创意行业、艺术界做得好,天分还是非常重要的,一半靠天分,一半靠运气。你如果觉得自己只是喜欢,但没有天分,那就不要走到这个行业里面。因为这个创意设计的路途非常漫长,你跑到一半,跑到尽头,还不知道是不是成功。

每年引进一个日本国宝级平面设计大师

雅昌艺术网:您的画廊近期有什么展览计划吗?

陈幼坚:我是唯一一个从90年代进入日本市场的设计师,有一定知名度吧。我在日本办了首个华人设计展览,当时是在一个非常有名的国际画廊做的。我在日本的声誉度非常好。我跟一个平面设计画廊合作,展出的都是全世界顶级设计大师作品,我开始收藏他们的作品。在日本,经过田中一光大师推荐,我在日本做了一个推广香港商品的展览Hello HK。因为这个项目,我成功打进了日本市场,有很多不同的平台推荐。我们俩是好朋友,后来他离开以后,我觉得我应该为他在香港做一些事情,所以两年前,在我画廊里面做了他的回顾展,非常成功。

这个画廊对我做的这个事情很感恩,送给我100张他过去70年的海报收藏品。我也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未来10年,每年引进一个日本最好的国宝级平面设计大师。明年1月份,第一个引进的国宝级设计师永井一正的100张海报带来在香港做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空间真的特别有意义,他一年前开了一个艺术空间坐落在一个30年代四层高的老房子里,我会在这个空间展出永井一正的100张海报,去让更多人去认识他。今年11月,我会在米兰推出一部书,这都是我非常期待的。

“无界”展览呈现Living art的状态

雅昌艺术网:您介绍一下,就是这一次陈老师与佳士得合作的无界展览,包括以后有哪些合作计划?

佳士得专家王汐楚:我们这个叫无界的展览,从理念上来说特别符合陈老师的审美。这个跨门类的私洽展览,是线上的展览。我们从全球各地征集来的作品从欧洲的装饰艺术一直到西方当代战后以及亚洲当代艺术,涉及到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不同媒介的这样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初衷就是为藏家提供一个不同的门类,如何将它们放在一起这样收藏的理念。

尤其是西方藏家,可能他们更早期地开始打破了这种收藏界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我们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香港大概有十几件这样的作品,我们想找一个像tastemaker这个概念,来为藏家介绍如何将这些不同门类的东西,呈现出一个living art这样一个概念。在香港,我们都认为陈老师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因为他的背景,他已经从业了40余年,这个审美的积累我觉得可能很多藏家都是达不到的。由他的方式将所有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作品放在一起做一个对话,这个结果我非常满意。

非常感谢陈老师对我们这次展览的帮忙和贡献,无界的展览在网上有一个虚拟空间,展览持续到9月底结束,到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很多关注,包括来自亚洲藏家。

陈幼坚:我觉得合作也是比我期待的更好,佳士得从团队到老板都非常相信我的品味。这个空间他们交给我的时候,我很快地找到一个位置怎么去摆放,摆放的整个过程里面。

放在我的空间不是纯粹在卖作品,是告诉你这个作品应该在怎么样的环境摆放,灯光是怎么样,我的灯光不一定是最明亮的,但是可以呈现作品的深度。这才是真正收藏家应该去学会的,应该怎么去Living art的一种状态。

我觉得这次我跟佳士得的合作,真的可以带出一个Living art这个概念,我非常期待深度去合作。

扫一扫 关注我们!

邮箱:3579963013@qq.com

电话:021-6806 9669

地址:上海市沪南路2583号 阳光大厦405室

邮编:201315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典藏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0-2022 沪ICP备2022001293号